《威尼斯商人》教学反思

发布时间:2015年09月28日 点击数: 【字体: 查看评论

《威尼斯商人》教学反思

李爱红

   《威尼斯商人》是初三第四戏剧单元的第一篇文章,也是学生第一次接触戏剧文学。因为在教学上具有一定的难度。 

    中考对戏剧的考查要求中写着:掌握戏剧的一般特点,学会抓住戏剧冲突,分析戏剧语言,进而把握情节发展、分析人物性格,培养阅读和欣赏戏剧剧本的能力。针对中考来说,直接让学生进行戏剧阅读的题比较少见。上这一课主要教会学生学会阅读戏剧文学,提高他们的文学素养 。我安排了两个课时。第一课时主要让学生理出戏剧的矛盾冲突,通过各自的台词分析主要人物的形象。第二课时,品味主要人物各自经典台词及分析其特点。

    上课时,考虑到内容的纷繁,先给学生播放了这一场戏的矛盾冲突最尖锐的录像,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和学习的兴趣。让学生分角色朗读了鲍西亚和夏洛克的台词,加强对这两个中心人物的认识。 

我对原有的课件做了几次的调整和修改,由原先的评析人物形象在前,品读人物语言在后,调整为语言在前,人物形象在后,这样由语言自然水到渠成的归结出人物的形象。并且在内容上删除了一些预设性局限性较大的问题呈现,增加了内容较为弹性的探讨型的问题设计:针对威尼斯的商人的警告——千万不要做一个冷酷无情的人,请你结合现实生活中的各种人际关系的问题谈谈你的看法。令人欣喜的是他们没有被现有的老规矩局限,没有人云亦云,认为对夏洛克的评论应该给与赞同和同情。这在早读课上也有同学提出:既然夏洛克被归于四大吝啬鬼之一,那么面对三倍的赔款,为什么却仍坚持那一磅“臭肉”呢?这个问题无疑符合了我们现在提倡的学生要有质疑的精神发展看问题的观点。于是,我抓住了这个问题,提示学生进行思考:说明在这有比金钱给让他看重的东西,那就是复仇。接着,我给他们读了一段有关夏洛克的评述:夏洛克的这种行为不是偶然的,在当时普遍仇恨犹太人的基督教世界中,夏洛克的复仇行为具有一定的民族复仇意义。如果说夏洛克缺乏宽恕精神,那么当时的基督教也不曾给与他多少理解

我还以安东尼奥为中心,从这一纠纷他的朋友所做的和所说的,引导学生领会本剧歌颂友谊的伟大,从而反思到现实生活中什么才是真正的友情。

相关信息
没有相关内容
[收藏]     [打印文章] 作者:李爱红     来源:本站原创
上一篇:热门文章《藤野先生》教学反思[ 09-28 ]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