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成也学情,败也学情

——两次送教下乡的教学反思

发布时间:2015年05月29日 点击数: 【字体: 查看评论

语文教学成也学情,败也学情

——两次送教下乡的教学反思

广西钦州市第一中学  冼彩虹 

(中学语文类  535099   18278701198

201411月份,钦州市基础教育名师培养工程的初中语文组的教师在杨进红导师的指导下组织一次送教下乡活动。我作为一名成员代表,两次送教到钦州市钦南区久隆中学,收获颇多:1121日执教《夏》教学设计一,收到的教学效果甚微,师生互动觉得很艰难,没有达到预期目标;回城后,我听取了导师及同伴的意见,与久隆中学的一线教师做了多次的交流,1125日再次到久隆中学的用另一个班执教《夏》的教学设计二,收到的教学效果甚好,整个课堂充满生命的活力。为什么同一位教师、同一个教学点、同一篇文章,教学的效果竟有这么大的差别?为此,我对这个问题做了具体的探讨。 

两次教学设计的理念不同:“《夏》一”(以下简称为案A)只关注教师的教,忽略了学生的学,执教失败了; “《夏》二” (以下简称为案B)除了关注教师的教,更关注学生的学,执教成功了。语文课的教学要关乎学情分析,真可谓成也学情,败也学情。

一、教学目标的定位不同。案A的教学目标定位有三:1.体味作者的思想感情;2.学习对比、比较的写法;3.感受语言的魅力。案B的教学目标定位也有三:1.体味作者深情赞美了辛勤劳作的农民的思想感情;2.理清文章思路;3.欣赏文章语言的精彩之处。其中,案A的目标2“学习对比、比较的写法”,对于刚入中学不久的孩子来说,要区别这个知识点,目标定得太高了;目标3“感受语言的魅力” 对于在乡村的孩子来说,定得太宽泛了。案B的目标1“体味作者深情赞美了辛勤劳作的农民的思想感情”有更明确的方向;目标23“理清文章思路”“欣赏文章语言的精彩之处”降低了难度,对于一个七年级的乡下孩子是合情的。其实,只有依据新课改的理念和教学设计理论,认真研究学生的实际需要、能力水平和认知倾向,“为学习者设计教学”,才可优化教学过程,更有效地达成教学目标,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二、教学流程的倾向不同:

A设计有七个环节:导夏—听夏—说夏—评夏—品夏—写夏—推荐阅读,案B设计有六个环节:导夏—听夏—说夏—品夏—写夏—推荐阅读。

(一)案A的“导夏”环节:“向同学们推荐老师的原创小诗《乡村之夏》”很新颖,虽具有文学的味道,但学生闻不到,不如案B的“导夏”环节“猜谜”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因为孩子们能争先恐后地猜得出来,开课之际就给学生一个小小的成功的体验。我们课堂教学的对象是充满个性的学生,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会学生学习,是教学活动的核心;教师所追求的语文教学的目的要求,必须通过学生的学习活动来实现。因此,语文教学要获得成功,就必须想方设法激发学生的动力,将外在的教学目的转换为学生的内心需要,成为学生真正需要的学习目标,即“想你学”变成“你想学”,“要我学”变成“我要学”。只有当学生对所学的内容产生了兴趣,形成了内在的需要和动机,他才能具有学习的主动性,课堂教学才具有活力。

(二)案A的“听夏”环节——“听朗读,想一想呈现在你眼前的是一幅幅怎样的画面?”不如案B的“听夏”环节“设计——“听朗读,思考文章抓住夏的什么特点来写?怎样写?”更贴近学生的认知起点。案A的“说夏”环节“作者为什么不歌颂春花秋月而要赞美这充满紧张、急促的旋律的夏天?”不如案B的“说夏”环节“文章描绘了哪几幅画面?我们通过朗读来体会。”这样以读感悟,以读促思,让学生更容易走进文本。况且,案A还多了一个“评夏”的环节“你最欣赏这篇散文的哪个美点(可从立意、选材、结构、语言等方面去分享)”。实际上,在上课过程中,这个鉴赏环节根本无法操作,原因是:1.学生还没读通读透文本,很难点评;2.农村的孩子相对城市孩子阅读面显得窄些,没有很好地积累鉴赏文章的能力,很多是老师叫我学我就学,哪管它美不美,好不好;3. 很多老师还没有整合教学的方法,缺乏系统性,见子打子,不敢开放课堂。因此,教学设计要研究学生的年龄特征、知识起点和能力水平,要考虑学生的可接受性,把握学生学习语文的“最近发展区”。力求使教学内容和教学高度适合学生的知识水平和心理特征,使学生能体验到“跳一跳能摘到果实”的感觉。

(三)案A的“品夏”环节“感受语言的魅力”:

例1:好像炉子上的一锅水在逐渐泛泡、冒气而终于沸腾一样,……潜在树叶间一声声的长鸣。比较和对比的区别

例2:山坡上的芊芊细草长成了一片密密的厚发,林带上的淡淡绿烟也凝成了一堵黛色长墙。

例3:那朝天举着喇叭筒的高粱、玉米,那在地上匍匐前进的瓜秧,无不迸发出旺盛的活力。

例4:火红的太阳烘烤着一片金黄色的大地,麦波翻滚着,扑打着远处的山、天上的云、扑打着公路上的汽车,像海浪涌着一艘艘的舰船。(照射  托))

教学示例1234,这几个环节是平行的,没有侧重,说到哪句算哪句,不易挖掘文本的深度,不易教给学生方法,授之是“鱼”而不是“渔”;这不如案B的“品夏”环节“赏析”扶(示例1)——半扶(示例2)——放(示例34及“小组合作探究交流你心仪的其他精彩语句”)更符合教学的认知规律,这几个步骤是递进的,螺旋上升的,能让孩子举一反三的。《初中语文新课程标准》倡导“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学内容的确定,教学方法的选择,评价方法的选择,都应有助于这种学习方式的形成。学生的学习必须真正是独立的思维和情感体验。合作的前提是自主,是在充分自主的基础上共同完成一项任务而探究是解决问题完成任务的方式。因此,这个环节的设计让学生提升了一个交流和展示的平台,提高了学生的能力。问题 “讨论:作者为什么不歌颂春花秋月而要赞美这充满紧张、急促的旋律的夏天?”显得水到渠成。“教无定法,而教学有方”,语文的实践活动必须要遵循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循序渐进”, 优化教学设计,对教学过程中各个衔接、各种实施方法及教学步骤等,进行预先筹划,安排教学情境,构建高效的语文教学活动。

(四)案A的“写夏”环节:1.仿写第3段,从听觉上表现夏的旺盛活力2.把你认为最美的一段散文改成诗。案B的“写夏”环节:夏季是美好的,请你拿起笔书写她的芬芳。(选择其中一题)仿写你最喜欢一个句子。(例:春之色为冷的绿,如碧波,如嫩竹,贮满希望之情;秋之色为热的赤,如夕阳,如红叶,标志着事物的终级。)仿写你最喜欢一个句子1.  夏  之色为        ,    ,如            2.    之色为        ,    ,如            3.               ,如    ,如            。)这样设计显得有层次感。“夏之色”→“  之色”→“    ”是从文本走出来,走向语文的外延,范围逐渐增大,空间逐渐拓宽。其实,语文教学在作业检测上,应突出开放性和探究性;在作业形式上,应体现新颖性和多样性;在作业容量上,应考虑量力性和差异性

(五)案A的“推荐阅读”环节:1.同龄人的散文欣赏:《家乡的夏》《我眼中的夏天》;2.名家名篇散文欣赏:《桂林的山》(丰子恺)《故都消夏闲记》(张向天)《飞翔在高原》(高洪波);案B的“推荐阅读”环节在此基础上多增一项“老师的原创小诗《乡村之夏》”

一撮一撮调皮的星星

镶嵌在巨大的钻石蓝幕布上

忽明忽暗,忽远忽近

把静谧的乡村淹没

 

一拨一拨习习的海风

混合着蛙叫蝉鸣庄稼的芬芳

窃窃私语,隐隐约约

把厚重的热土弹奏

 

一茬一茬的梦想

浸润着农民苦涩的汗水

踏踏实实,大大方方

拔节的生命坚定地朝金黄奔去

倘若,阅读与写作是游泳,我们就是教练。假如语文教师只充当吆喝的不下水的游泳教练,在水中学游泳的孩子往往看不到引领动作而延长了体会及学会的时间,可能会有一部分孩子被呛了水而从此不敢下水,折腾的时间就是无效的教育。也许,我们当老师的能跳下水去陪孩子游泳,你才知道此时他们最需要什么,有什么难处,从而适时给予引导。写“下水文章”《乡村之夏》就是引导的动作,不但能深化文本,还给孩子一个模仿,一种方向,为孩子的阅读与写作打开一扇溢满花香的窗。

总之,我们要关注学生的主体发展,让每一个学生都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为学生提供自我表现的机会,提供参与教学活动的广阔舞台。鼓励学生大胆质疑。针对不同发展水平的学生,教学、提问、指导要分层进行,做到因材施教。在教学的实际过程中,要根据学生的现实反映及学习需求,适时调整教学的难易度,真正做到以学定教,教为学服务。在教学中,老师应是一个学习的引导者、方法的建立者,而不是简单的知识传授者,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能动性。

俯下身子,倾听学生心灵,和孩子一起仰望,语文便一片安好。

 

 

 

 

 

 

 

 

 

附:

A《夏》教学设计一(送教下乡到钦州市钦南区久隆中学)2014.11.21

 

教学内容

  《夏》(苏教版七年级上册)

教学目标

1 体味作者的思想感情。

2 学习对比、比较的写法。
3 感受语言的魅力。

教学重点

赏析品味文章精美的语言,体会作者对夏的赞美之情。

教学难点

  学习对比、比较的写法。

课时安排

一课时

课前准备

1.读课文,思考文章写了怎样的夏?2.你最欣赏文章的哪些美点?在课本上做批注。3.理解课后练习三的古诗《山亭夏日》。

教学程序

教师活动

 

时间

(分钟)

导夏

向同学们推荐老师的原创小诗《乡村之夏》

一撮一撮调皮的星星

镶嵌在巨大的钻石蓝幕布上

忽明忽暗,忽远忽近

把静谧的乡村淹没

 

一拨一拨习习的海风

混合着蛙叫蝉鸣庄稼的芬芳

窃窃私语,隐隐约约

把厚重的热土弹奏

 

一茬一茬的梦想

浸润着农民苦涩的汗水

踏踏实实,大大方方

拔节的生命坚定地朝金黄奔去

 

3

 

听夏

听朗读,想: 呈现在你眼前的是一幅幅怎样的画面?

 

5

说夏

1. 这是一个                     的夏天。

(抓住特点,可用原文的词语或句子)

2.作者为什么不歌颂春花秋月而要赞美这充满紧张、急促的旋律的夏天?

 

 

5

 

评夏

请同学们给这篇清新短小、内涵丰富的优美文章打分,并说说你最欣赏这篇散文的哪个美点(可从立意、选材、结构、语言等方面去分享 )?

 

5

品夏

感受语言的魅力:

1:好像炉子上的一锅水在逐渐泛泡、冒气而终于沸腾一样,……潜在树叶间一声声的长鸣。

比较和对比的区别

2:山坡上的芊芊细草长成了一片密密的厚发,林带上的淡淡绿烟也凝成了一堵黛色长墙。

3:那朝天举着喇叭筒的高粱、玉米,那在地上匍匐前进的瓜秧,无不迸发出旺盛的活力。

4:火红的太阳烘烤着一片金黄色的大地,麦波翻滚着,扑打着远处的山、天上的云、扑打着公路上的汽车,像海浪涌着一艘艘的舰船。(照射  托)

 

12

写夏

夏季是美好的,拿起笔书写她的芬芳。(选其中一题)

1.仿写第3段,要求从听觉上表现夏的旺盛活力。

2.把你认为最美的一段散文改成诗。

 

10

推荐

阅读

同龄人的散文欣赏:

1.《家乡的夏》

2.《我眼中的夏天》

名家名篇散文欣赏:

1.《桂林的山》  (丰子恺)

2.《故都消夏闲记》(张向天)

3.《飞翔在高原》 (高洪波)

 

1

板书设计:

写夏天特点:紧张、热烈、急促〈1

写夏天的热烈〈23

气势磅礴图

色彩金黄图               景美       深情赞美了辛勤劳作的农民

旺盛活力图

写夏天的紧张、急促〈〉   人勤

抒发对夏天的赞美〈5

 

 

 

B《夏》教学设计二(送教下乡到钦州市钦南区久隆中学)2014.11.25

 

教学内容

  《夏》(苏教版七年级上册)

教学目标

1 体味作者的思想感情。

2 理清文章思路。
3 欣赏文章语言的精彩之处。

教学重点

品味文章精美的语言,体会作者对夏的赞美之情。

教学难点

  品味语言的方法。

课时安排

一课时

课前准备

1.读课文,思考文章抓住什么特点来写夏,怎样写?2.梳理文章脉络,整理结构图。3.找出你心仪的句子做批注。

教学程序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时间

导夏

猜谜:正当春华秋实之间,收获之已有希望还未尽,正是一个承前启后,生命交替的旺季。(打一季节)今天,老师和大家走进梁衡的《夏》,一起感受夏的魅力。板书:夏(梁衡)

说谜底:夏

1

 

听夏

听老师朗读,思考:文章抓住夏的什么特点来写?怎样写?(梳理文章脉络:

总写夏天特点:紧张、热烈、急促〈1

分写夏天的热烈〈23

分写夏天的紧张、急促〈4

抒发对夏天的赞美〈4〉)

引导交流:

特点:紧张、热烈、急促

 

8

 

说夏

文章描绘了那几幅画面?我们通过朗读来体会。(逐段读引导概括)

交流概括画面:气势磅礴、色彩金黄、旺盛活力的热烈画面;人们紧张、急促的勤劳画面。

10

 

品夏

一、 赏析(一)扶

示例1好像炉子上的一锅水在逐渐泛泡、冒气而终于沸腾一样,山坡上的芊芊细草长成了一片密密的厚发,林带上的淡淡绿烟也凝成了一堵黛色长墙。轻飞曼舞的蜂蝶不见了,却换来烦人的蝉儿,潜在树叶间一声声的长鸣。

(二)半扶

示例2:火红的太阳烘烤着一片金黄色的大地,麦波翻滚着,扑打着远处的山、天上的云、扑打着公路上的汽车,像海浪涌着一艘艘的舰船。(照射  托)

(三)放

示例3:那朝天举着喇叭筒的高粱、玉米,那在地上匍匐前进的瓜秧,无不迸发出旺盛的活力。

二、小组合作交流你心仪的其他精彩语句。

三、讨论:作者为什么不歌颂春花秋月而要赞美这充满紧张、急促的旋律的夏天?

赏析:1. 这句话运用形象的比喻写出了从春到夏的过程,通过对春天景物和夏天景物的比较来凸显夏天的特点。让人感受到春的灵秀之气酿成了夏的磅礴之势,流露出作者对夏的喜爱赞美之情。

其中“长成”一词生动的描摹了芊芊细草的形态由短变长,由疏长密的过程。而“凝成”则生动地描写了树木的色彩由浅入深,由淡变浓的过程。这两个动词的使用给人以动态的美感

2. “烘烤”能使人感到太阳的温度特别高,“照射”不能表现温度高。“涌”是指水或云气冒出来,这里描写出来田野里麦浪翻滚的一种动态情景。

3. “举”让我们感到了高粱、玉米摇头晃脑的欢悦;“匍匐”让我们感到了瓜秧的腰肢抖动,蜿蜒蛇行。

二、用了对比手法。历代文人多写春秋,而极少写夏天,其原因是春秋有许多美好的事物引发人的文思,而夏天呢,“总是浸在苦涩的汗水里”。在作者看来夏天人们的劳动过程更为重要,更是人间最美的风景线。表达了对夏天的喜爱之情,深情赞美了辛勤劳作的农民

15

写夏

夏季是美好的,请你拿起笔书写她的芬芳。(选择其中一题)

仿写你最喜欢一个句子。(例:春之色为冷的绿,如碧波,如嫩竹,贮满希望之情;

秋之色为热的赤,如夕阳,如红叶,标志着事物的终级。) 

1.  夏  之色为        ,

    ,如            

2.    之色为        ,

    ,如            

3.               ,

    ,如            

 

冬之色为冷的白如冰雪孕育着新的生命

冬之色为死的灰枯叶,如泥土标志着事物的终极。 

夏之色为烈的火,如雷鸣,如闪电,饱勃发之力。

10

推荐

阅读

老师的原创小诗《乡村之夏》

同龄人的散文欣赏:

1.《家乡的夏》

2.《我眼中的夏天》

名家名篇散文欣赏:

1.《桂林的山》  (丰子恺)

2.《故都消夏闲记》(张向天)

3.《飞翔在高原》 (高洪波)

《乡村之夏》

一撮一撮调皮的星星

镶嵌在巨大的钻石蓝幕布上

忽明忽暗,忽远忽近

把静谧的乡村淹没

 

一拨一拨习习的海风

混合着蛙叫蝉鸣庄稼的芬芳

窃窃私语,隐隐约约

把厚重的热土弹奏

 

一茬一茬的梦想

浸润着农民苦涩的汗水

踏踏实实,大大方方

拔节的生命坚定地朝金黄奔去

1

板书设计

写夏天特点:紧张、热烈、急促〈1

写夏天的热烈〈23

气势磅礴图

色彩金黄图               景美       深情赞美了辛勤劳作的农民

旺盛活力图

写夏天的紧张、急促〈4〉    人勤

抒发对夏天的赞美〈5

 

 

相关信息
没有相关内容
[收藏]     [打印文章] 作者:     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