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秋季学期第17周初中思想品德组教研活动记录

发布时间:2012年12月27日 点击数: 【字体: 查看评论

主题:理论学习:当前思想品德学科教学过程中

应正确认识和探究解决的十个关系问题

 

时间:2012年12月25日上午第三、四节

地点:阅览室二楼

中心发言人:梁雪梅

与会人员:

邹优芳、黄国玲、黄芸、廖建坚

请假:吴善堂、张文娟、敖源(初三月考监考)

 

当前思想品德学科教学过程中

应正确认识和探究解决的十个关系问题

 

桂林市教科所   马铭之

 

当前,在思想品德学科教学改革特别是初中新课改教学过程中,通过随堂听课,观摩研究课,优质课竞赛的磨课,甚至各级优质课竞赛等课后的反思,我认为有下列十个带有根本性、普遍性的关系问题,需要用哲学的眼光和方法来正确认识、认真探究和逐步解决。

一、教的主体与学的主体的关系。这是一个永恒的主题。如何在教学过程中发挥师生两个方面的积极性,需要用一分为二的观点、内外因相结合的观点看问题。在教与学中,教始终是外因,教师的主体地位主要应体现为“如何导”,即课堂教学的组织、思维的启发引导、问题的点拨、质疑的解答、学习方法的指导和恰当的表扬激励等;学始终是内因,学生的主体地位主要应表现为“怎样学”,即是否能自主思考、合作学习、主动探究、勇于质疑等,提倡口、脑、手并用。当前教学中要着重注意解决存在的两种偏向,即教师的包办代替或无所作为。说句实话,当前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包办代替、满堂灌、一讲到底的现象在农村教师、部分高中教师中还较为普遍的存在;而在部分市区初中教师特别是在一些讨论、活动课的教学中,教师导的作用就显得乏力、甚至是无所作为。这些偏向都直接导致教与学这两个主体的积极性无法充分发挥,影响和制约了教学质量地提高。究其根源就是不能自觉的用一分为二、内外因相结合的观点看问题和处理教学,甚至发生颠倒。

二、智育与德育的关系。这是教学统一体中相互依存、相互渗透的矛盾双方。在教学中二者不可或缺,也不能相互代替。智育要系统,突出基础和重点;德育要寓于智育之中,渗透要有意、有机,注重感悟和体验。任何重智轻德或重德轻智的偏向都是不可取的,都不能充分体现思想思想品德课的学科功能。从目前教学情况看,平常的课往往是德育的有机渗透不够,重智轻德的现象比较普遍;而一些研究课、优质展示课则是空洞说教、大话空话较多,而不是有机渗透。要把二者有机结合起来,则是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需要在教学中逐步探索。

三、传统手段与现代手段的关系。实际上是继承与创新的关系。继承是前提、是扬弃,创新是目标、是出路。没有继承的创新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只有继承而无创新则是逆水行舟。对传统手段不能一概否定,否则它就不能称之为传统了,新课改教学应该从传统教学手段中提炼和挖掘出有用的东西;而对于现代手段特别是电教手段既要大力提倡,也要强调实甪、更不能滥用,千万不要把原来的“滿堂灌”变为“滿堂看”,把电教辅助变为被电教牵着鼻子走。到底采用何种教学手段,关键是要看其是否适用、有效。

四、精与杂的关系。这实际上是要正确处理主次矛盾的问题,坚持重点论和两点论的统一。要求在联系实际时引用材料的选择上要精、重组上要当,讲解问题要精,练习也要精;切忌多而杂、材料的堆砌,主次不分,详略不当。应当明确,引甪材料是为理解知识、巩固基础、提高认识和分析能力服务的,绝不能本末倒置。要通过对精选材料的分析,切实做到强化基础,培养和提升能力。

五、教与研的关系。这是如何发展的问题。只教不研,路会越走越窄;只研不教,路则越走越险。教研结合,教不忘研,研为了教,以研促教,路才会越走越宽、越走越顺。当前比较突出的问题是:只教不研的现象比较普遍,缺乏可持续发展的动力;也有不能把研的成果有机应有于教学之中,形成教与研两张皮、相互脱节的偏向。如何把教与研有机结合起来,任重道远。我认为,作为教师在当今情势下,不可只教不研,但研究的课题宜小不宜大、时间不可过长,力求通过研究来有效解决教学中亟待解决的问题,重点应是行动研究而非理论研究。

六、自主学习与合作学习的关系。自主学习是内因,是成绩提高和能力提升的基础和根据;合作学习是外因,是提高成绩和提升能力的重要条件。教学中宜采用何种学习方法,应视具体情况而用。自主学习应贯彻始终,善于指导;合作学习应强化组织,讲求实效,不可流于形式、浪费时间。当前新课改教学特别是上各类研究课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合作学习的滥用,能自主思考的简单问题也采甪小组合作讨论的形式,或讨论流于形式、不讲求实效。从而浪费了宝贵的课堂教学时间,影响了课堂教学的效益。如何处理好这两种学习方式的关系,需要我们在实际教学中进行有意的探索。

七、接受与探究的关系。这实际上也是继承和创新的关系。接受是探究的前提和基础,可以说,不以接受为前提的探究是无的放矢、浪费时间;探究是对接受的拓展和深化,缺乏探究就会不求甚解,窒息创新精神。要以接受为主,吸取前人的智慧和经验,以便少走弯路;探究为辅,探究问题要有选择、有必要,是前人没有发现和很好解决的问题,不宜动辄就冠以“探究”帽子和美名。

八、课前预设与课堂生成的关系。这就要求我们用发展的、联系的观点看问题。课前预设在很大程度上是静态的,具有较强的主观性,考虑问题也肯定不是那么全面,但没有预设又是绝对不行的,教师的主观能动性主要就体现在课前预设上;课堂生成的资源是动态的,往往是预设当中没有考虑到的问题,并不以教师的主观意志为转移,但又是与教学内容紧密联系的,需要及时利用的。能否及时、有效利用课堂生成的教学资源,这不仅体现出教师课堂教学的机敏和应变能力,也是普通教师和优秀教师的重要区别之一。

九、苦学与乐学的关系。这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相互依存,也可相互转化。要做好吃“苦”准备,苦中尝乐、苦中求乐,自找“苦”吃,乐在苦中。要让学生明确,要做成任何一件大事都不会是轻而易举的,学习成绩的提高就是要敢于吃苦,苦中寻乐,在苦中品尝学习的乐趣。

十、效率与质量的关系。效率是前提,质量是生命。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和效益,是提高学科教学质量的前提和保证。有怎样的耕耘,才有怎样的收获。当前课堂教学效率普遍不够高,是制约学科教学质量提高的主要原因。因此,花大力气研究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以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应作为我们共同努力探讨和探索的方向。

学习心得:处理好以上这些关系的关键是要把握好“度”,坚持适度原则,避免矫枉过正、走极端。每对关系都值得我们进行专题或课题研究与实验。这些关系处理的优劣,将直接关系到教学质量,应是我们长期要追求解决的问题。只要我们同心同德、共同努力,就一定会迎来更加美好的明天。

 

 

 

 

 

Power by YOZOSOFT
相关信息
没有相关内容
[收藏]     [打印文章] 作者:     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