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让人接受你的批评?

发布时间:2013年11月21日 点击数: 【字体: 查看评论

圣人说:闻过则喜。生活中有几人可以如此?

所谓良药苦口、忠言逆耳,不过,为什么良药一定要苦得让人难以下咽?忠言为什么非得让人听了难受?难道没有其他的办法吗?

好话一句严冬暖,恶言半声三春寒。之所以批评者好心没有得到好报,是因为那个被批评的人没有真正意识到其中的“好”,反而认为是有害的。

趋利避害是人的本性,只要被批评者真正理解了其中的好意,他当然会从善如流。

或许当我们去批评别人的时候,都希望对方象唐王一样,而自己可以象魏征那样直言不讳,可这并非良策。批评是一种人际互动,方法得当事半而功倍,方法不当事倍而功半。

批评是对人的一种否定,其实质是惩罚,在改善人的行为时,鼓励总是比惩罚效果明显,一定不能滥用惩罚,惩罚是消极的,尤其是过度惩罚非旦不能达到预期目的,还会扭曲行为,那个杀了父母的儿子就是如此。

批评人有一个原则:对事不对人。这样可以缓和当事人的心理压力,如果把矛头直向当事人,就会无意之中造成伤害,进而于事无补。当你批评别人时,时时刻刻反问自己:“我是不是针对当事人了?”“我是不是忽略失误本身了?”“我是不是在人身攻击了?”等等。

还要注意方法得当:

其一,真诚。真实的东西永远能够打动人。“我也犯过这样的错误”“这件事情你也尽力而为,尽管结果还是出错了”“或许你也不知道什么地方出错了?”

其二,切勿指责。指责的时候会让人陷入恶劣的情绪中,从而影响理智判断力。“我跟你说了多少次了?”“你为什么犯同样的错误?”“你真是无可救药?”

其三,适度。点到为止,既往不咎。“事已至此,从中吸取教训最重要”

其四,理解。没有人愿意犯错误,尤其内心已经很自责的时候,更需要别人的心理支持。“我想你可能很难受”“找个时间我们一起分析一下失误的原因”“我相信你下次肯定会做好”。

其五,澄清角色。了解自己在跟一个什么样的人沟通,是一个长辈还是晚辈,是男性还是女性,是朋友还是对手,是家人还是同事等等,如果角色混乱,就会说出不合适的话,批评的效果不仅达不到,反而伤了和气。有很多话本身没有问题,问题出在不分对象。

对一个很自卑的人,犯错时,他本身就很自责,这时适当的安慰会胜过千言万语。对一个很爱面子的人,一边批评一边给个台阶,他会及时纠正自己的失误。对于一个心服口不服的人,不必抓住不放,看他的行动就可以了。

很多沟通失误,其症结在于角色不清。

其六,暗示。任何人面对直接批评,内心都会不舒服,因为批评就是惩罚。暗示就象苦药丸外面的“糖衣”,用含蓄的间接的方式,达到治病救人的最终目的。

其七,注意场合和时机。批评的场合和时机非常重要,切忌批斗会式的批评,不秋后算帐。

看看下面的对话,仔细体味不同批评方式的效果:

 

效果不好

效果好

“这次又出错了?!”(抱怨指责,暗算旧帐,并对人不对事)

“对不起,我下次一定注意……”

上次也是这样说的!”(又对人不对事)

“我……”

“我什么,我以前也犯过错,但我从不犯同样的错误。”(不真诚)

“我错了”

“我知道你错了,你说这个问题应该如何解决?”(表面上对事,但仍抓住不放,有点得理不让人)

“我会负责任,怎么处罚都可以”

“你能负得起这个责任吗?”(指责)

“……”(不断指责,往往会导致当事人沉默)

“为什么不说话?你还有理了?”(略带讽刺)

“……”

“再失误,马上走人!”(以威胁的方式,认为这样可以使当事人重视)

“……”(当事人的沉默,可能会发展成逆反心理,对抗批评)

“我知道你尽力了,尽管还是出现了失误”(前半句肯定,后半句否定,表意委婉适度,以心理支持式的批评代替指责式批评)

“对不起,我下次一定注意……”

“好象你上次也这样说的吧”(虽然对人不对事,但语气轻松)

“我……”

“我以前也犯过错,但我尽量不犯同样的错误,大家可能都不想犯同样的错误。”(自我开放,表达真诚)

“我错了”

“好好考虑一下这件事究竟错在哪里了,这是最关键的。”(对事)

“我会负责任,怎么处罚都可以”(当事人也会不自觉地对人不对事)

“责任一定要负,但一定要弄清错误的原因。”(对事,用转折句强调失误本身)

“……”

“为什么不说话?是不是内心很难受?是不是心理压力很大?”(理解)

“……”

“毕竟,谁也不愿意故意出错。”(以理解的方式,往往会促进当事人把注意力转向事情,而不是过分自责,或者因为倍受指责而产生逆反心理)

“谢谢你,我一定不让同样的失误出现”(得到心理支持的当事人,一般会更加关注失误本身,进而解决失误)

(来源网络)

相关信息
没有相关内容
[收藏]     [打印文章] 作者:     来源:
上一篇:热门文章如何缓解冲动?[ 11-2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