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简介校园风光校园视频学校发展领导之窗组织机构校史沿革规章制度
校园新闻公示公告招生招聘周程安排
科研动向课题研究课程设置队伍建设课例展示资源下载教学视频
成绩查询教务快讯资源下载
专题教育德育队伍德育活动学子风采德育课程德育在线心灵驿站爱国主义班主任信息资源库
党员风采支部建设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政策文件
法律法规调研文章工会要闻
幼儿园动态领导机构幼儿园简介
资助信息学生会社团联合会一般新闻
龙湾校区龙岗校区
语文工作坊梁小金工作室何萍工作室
圣人说:闻过则喜。生活中有几人可以如此?
所谓良药苦口、忠言逆耳,不过,为什么良药一定要苦得让人难以下咽?忠言为什么非得让人听了难受?难道没有其他的办法吗?
好话一句严冬暖,恶言半声三春寒。之所以批评者好心没有得到好报,是因为那个被批评的人没有真正意识到其中的“好”,反而认为是有害的。
趋利避害是人的本性,只要被批评者真正理解了其中的好意,他当然会从善如流。
或许当我们去批评别人的时候,都希望对方象唐王一样,而自己可以象魏征那样直言不讳,可这并非良策。批评是一种人际互动,方法得当事半而功倍,方法不当事倍而功半。
批评是对人的一种否定,其实质是惩罚,在改善人的行为时,鼓励总是比惩罚效果明显,一定不能滥用惩罚,惩罚是消极的,尤其是过度惩罚非旦不能达到预期目的,还会扭曲行为,那个杀了父母的儿子就是如此。
批评人有一个原则:对事不对人。这样可以缓和当事人的心理压力,如果把矛头直向当事人,就会无意之中造成伤害,进而于事无补。当你批评别人时,时时刻刻反问自己:“我是不是针对当事人了?”“我是不是忽略失误本身了?”“我是不是在人身攻击了?”等等。
还要注意方法得当:
其一,真诚。真实的东西永远能够打动人。“我也犯过这样的错误”“这件事情你也尽力而为,尽管结果还是出错了”“或许你也不知道什么地方出错了?”
其二,切勿指责。指责的时候会让人陷入恶劣的情绪中,从而影响理智判断力。“我跟你说了多少次了?”“你为什么犯同样的错误?”“你真是无可救药?”
其三,适度。点到为止,既往不咎。“事已至此,从中吸取教训最重要”
其四,理解。没有人愿意犯错误,尤其内心已经很自责的时候,更需要别人的心理支持。“我想你可能很难受”“找个时间我们一起分析一下失误的原因”“我相信你下次肯定会做好”。
其五,澄清角色。了解自己在跟一个什么样的人沟通,是一个长辈还是晚辈,是男性还是女性,是朋友还是对手,是家人还是同事等等,如果角色混乱,就会说出不合适的话,批评的效果不仅达不到,反而伤了和气。有很多话本身没有问题,问题出在不分对象。
对一个很自卑的人,犯错时,他本身就很自责,这时适当的安慰会胜过千言万语。对一个很爱面子的人,一边批评一边给个台阶,他会及时纠正自己的失误。对于一个心服口不服的人,不必抓住不放,看他的行动就可以了。
很多沟通失误,其症结在于角色不清。
其六,暗示。任何人面对直接批评,内心都会不舒服,因为批评就是惩罚。暗示就象苦药丸外面的“糖衣”,用含蓄的间接的方式,达到治病救人的最终目的。
其七,注意场合和时机。批评的场合和时机非常重要,切忌批斗会式的批评,不秋后算帐。
看看下面的对话,仔细体味不同批评方式的效果:
效果不好 |
效果好 |
“这次你又出错了?!”(抱怨指责,暗算旧帐,并对人不对事) “对不起,我下次一定注意……” “你上次也是这样说的!”(又对人不对事) “我……” “我什么,我以前也犯过错,但我从不犯同样的错误。”(不真诚) “我错了” “我知道你错了,你说这个问题应该如何解决?”(表面上对事,但仍抓住不放,有点得理不让人) “我会负责任,怎么处罚都可以” “你能负得起这个责任吗?”(指责) “……”(不断指责,往往会导致当事人沉默) “为什么不说话?你还有理了?”(略带讽刺) “……” “再失误,马上走人!”(以威胁的方式,认为这样可以使当事人重视) “……”(当事人的沉默,可能会发展成逆反心理,对抗批评) |
“我知道你尽力了,尽管还是出现了失误”(前半句肯定,后半句否定,表意委婉适度,以心理支持式的批评代替指责式批评) “对不起,我下次一定注意……” “好象你上次也这样说的吧”(虽然对人不对事,但语气轻松) “我……” “我以前也犯过错,但我尽量不犯同样的错误,大家可能都不想犯同样的错误。”(自我开放,表达真诚) “我错了” “好好考虑一下这件事究竟错在哪里了,这是最关键的。”(对事) “我会负责任,怎么处罚都可以”(当事人也会不自觉地对人不对事) “责任一定要负,但一定要弄清错误的原因。”(对事,用转折句强调失误本身) “……” “为什么不说话?是不是内心很难受?是不是心理压力很大?”(理解) “……” “毕竟,谁也不愿意故意出错。”(以理解的方式,往往会促进当事人把注意力转向事情,而不是过分自责,或者因为倍受指责而产生逆反心理) “谢谢你,我一定不让同样的失误出现”(得到心理支持的当事人,一般会更加关注失误本身,进而解决失误) |
(来源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