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悲剧映射大社会

——记5月29号话剧专场《话剧》

发布时间:2018年06月18日 点击数: 【字体: 查看评论

  529号,山有扶苏话剧社在报告厅举办了一场话剧《活着》。《活着》是我国作家余华的著作,是以当时新中国成立前后时期的社会现状为背景所写的。作者通过描写了这样的一个家庭从富裕到穷困,最后的走向衰亡的悲剧,以小见大的揭示出了当时社会底层人民的苦难现实以及人性对于生命摧残的熟视无睹,描绘了人们看着希望一点点被抹灭,在绝望中如何去承受这巨大苦难,并为了活着而活着的画面。而山有扶苏话剧社也是想通过改编这样的一场话剧,将其作为一个石子投入同学们的心湖,希望能泛起和同学们心间那共鸣的涟漪。

 当晚,话剧还未开始,现场的观众早早就已经入座,皆迫不及待地想要享受这一场话剧盛宴。很快,在观众们的屏气静声中,灯光亮起,话剧拉开了序幕。只见一个身穿蓝色而有一些泛白的衬衣的中年男人挑着两个箩筐,一步步艰难地走在舞台上。他的头发有些花白,鞋子有几处破烂;他弓着身子,背上的东西似乎很沉重。他便是主人公——福贵。这时,福贵迎面走来了一位先生。见状,福贵放下担子,鞠了鞠躬,与他谈论着,满脸无奈:原来是要将凤霞送人,好让儿子有庆上学!福贵含着心事,回到家就很急促的唤家珍出来。紧接着,一位面容泛黄,身穿着朴素服装,透出母性光辉的妇女走了出来。她是福贵的妻子——家珍。福贵先是打量家珍,说了句头发也白了,暗示家珍对于家庭的操劳。而后与家珍诉说着想要送自己女儿凤霞给别人的话,家珍嘴里说着是户好人家,可看得出她心里的强烈的不舍。后来别人来领走了凤霞,可谁知道几个月后她又跑了回来。原本以为故事会是以凤霞被领走结束,这里突然来了个转机。可希望很快就被破灭了,福贵在儿子有庆的哀求下,还是要将凤霞送回去。家珍则在一旁流着泪,悲痛与不舍从她的眼神中流露出来。试问,哪位母亲能将自己的心头肉送与他人?可是,为了儿子有庆能够读书,去做一个有出息的人,也为了这个快支撑不住的家,他们只好选择送走凤霞。这是一位伟大的母亲,可在那个年代里,一位家庭妇女在生活面前又能有什么改变的能力呢?后来,福贵走向前台诉说着当时送走凤霞的情形。台下一片寂静,观众们都被福贵的独白带入了情境中。讲到了最后,福贵望着日益消瘦的女儿,铁打的心似都被融化了。突然拉着凤霞就往回走,到了家门口,他大喊道:就算全家饿死,也不送凤霞回去了!激昂的话语牵动了全家人的心,家珍把凤霞揽入怀里,喜乐环绕在这摇摇欲坠的家中,仿佛给苦难带来了一丝光亮。

 之后,又转向了另一场景。开场便用家珍与福贵的对话讲述了队长以及风水先生,以风水好为由强拆民宅的故事。在那个年代,一切都打着大跃进的旗号,广大人民遭受着束缚,哭不得、闹不得,惶惶不可终日,只能无济于事地祈求老天,希望灾祸不要降临到他们头上。

 再后来,人民公社用油桶炼铁。原来村里改叫成“队长”的村长说要响应中国共产党的号召,将家家户户的锅砸了炼钢铁,把它们制成炮弹,打到台湾的蒋介石的桌上、床上和羊棚里。队长扯着嗓子大喊着,台下观众一片笑声。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是当时领导人错误发动的运动,这也体现了浮夸风”“共产风的标志。而福贵对于砸锅的挣扎这一段的话剧表演,将当时处于这种社会背景下的劳动人民无奈无知、盲目跟风展现的淋漓尽致。

 不知不觉,故事迎来了高潮。光渐起,舞台上落下了一块巨大的白布,上面印着红十字和一句口号——“救死扶伤,实行革命的人道主义。学生们一个个排着队,验着血,原因是县长夫人急需输大量血。忽然,有庆高兴地大喊起来:我的血型及格了,我要抽血了!瞬间,一束光打到白布上,形成一个剪影:一只巨大注射器扎在有庆细小的胳膊上。片刻,有庆就歪倒在地上,白布上则是一片血色。这时,印有红十字的大白布缓缓拉开,有庆躺在铺着白布的冷冰冰的床上。台下的观众无不倒吸一口气,满脸不可置信:他们不敢相信这一幕的发生!是啊,悲剧来得太快,这不就是活着的曲折吗?在那个年代,死亡是司空见惯的,死神就像踩死一只蚂蚁一样,不着痕迹的夺走人的生命。舞台上,福贵背着有庆,双目呆滞的走着,嘴里还念叨着与有庆的对话。与此同时,黑夜中的家珍手持火把出现。当她望见了福贵与福贵背上那模糊的身影时,她声音凄厉地喊道:有庆爹,有庆回来了吗?我怎么没听到有庆的脚步声!话音刚落,福贵就跪在地上:家珍啊,是天太黑,月亮找不到星星!福贵的惨叫刺痛了观众们的心,不少的观众都流下了感动的泪水。灯光瞬灭,随后掌声如雷般轰响在报告厅中,演员们鞠躬谢幕。

 最后,老师们为这场表演做了专业的点评。老师在表扬了演员们在舞台上的表演力的同时,也肯定了山有扶苏话剧社此次举办话剧的意义,并对于高中同学自主成功举办话剧而表示赞扬。老师的精彩点评也为这次的《活着》话剧的成功演出画上了圆满的句号。

 这场话剧之所以能成功呈现,是因为台前幕后几十名人员努力了将近几个月。演员们精彩的演绎也使得我们更加了解话剧的艺术。世界总是会犒赏认真的人,让我们为台前幕后的每一位流下汗水的演员和工作人员点赞!(社联风采记者团供稿)

 为了更了解话剧《活着》以及演员的想法,记者有幸采访到了扮演福贵的曹传毅。

Q:记者;A:曹传毅)

Q:首次出演话剧,并且是主角,您内心是怎样的?

A:其实首次出演话剧的体验是很新鲜的,内心十分的激动。对于没有话剧训练过的我来说,这次出演主角是对于我的一种肯定。能在高中有这样一次的话剧表演,我觉得是特别有意义的经历。而且在排练以及表演的过程中也是有将自己感动到,表演完毕后就特别过瘾高兴。

Q:对于福贵这个角色,您的理解是怎样的?

A:我对于福贵这个角色感触最深的是他对于生活变化的无能为力。家境的落魄、妻子患软骨症、女儿不得不送给别人、儿子活活被抽血抽死,作为一名旧社会里的男人,更多的只能是随波逐流,以沉默的方式来应对悲惨的生活。他不是反抗不了,只能说反抗石沉大海,在剧中以看似乐观的态度活着。这也是我理解的《活着》塑造福贵的这一个形象。

Q:您觉得活着的意义是什么?

A活着的意义在于只为活着本身而活着,而不是为了其他的任何事物而活着。一个人能在绝望中和眼泪中顽强地活着,并抱以不悲观的态度去期待新的生活,是活着本身最大的意义体现。

 

 

相关信息
没有相关内容
[收藏]     [打印文章] 作者:风采记者团     来源:社团联合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