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解读是一种颠覆

发布时间:2015年09月28日 点击数: 【字体: 查看评论

经典解读是一种颠覆

——《我读〈老子〉》的启示

 

 

自我国有了哲学一词伊始,时人总是把道家经典《老子》奉为哲学读本,称其中宣扬的为世界本体、道论即是宇宙生成论的意思,把老子的精粹思想无为小国寡民分别曲解成消极作为、无道而治和君王弄权、愚民治政、反对仁义。而熟谙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赵又春教授一反常态,果敢地把《老子》定性为一部写给君主看的、教诲治国理念的政治哲学著作,以一卷《我读〈老子〉》的文字与思想说话,他冷静地审视历代诠释性学说而不恭维诸家权威,为无为小国寡民等一系列老学精髓作了一次近似颠覆性的解说。 

  在作者看来,陈鼓应先生的老子著书立说最大动机和目的就在于发挥无为的思想是中肯的。他发现《老子》的其他概念和命题,都是以无为思想作为终极目标来解读的。他把无为肯定为政治概念,统一为治国的根本原则、最高理念,是达成有为目的的基本手段与有效策略,灵活运用老子的朴素辩证法逐一解析无欲、虚心、谦下、守静、贵柔、无名、唯小、为雌、不积、朴、善救人、绝圣弃智、去甚去夺去泰、为腹不为目等不争之为无为原则。作为一种政治主张和治国理念的宣扬者,老子试图进言教诲的是最高统治者改变策略,用换位思维方式从事物的对立面思考问题。生万物,养万物,《老子》又名《道德经》,旨求以,导引统治者在对待民众时言为无为不争,事实上又是以达到有为的目的和效果的,只有如此,才能更好地实现道德意义与功利价值,得以凸显老子理论具有的真正的概括性与说服力。 

  在老子的时代,诸侯并立,民众分居,对统治者作道德的劝勉是弘扬其思想学说的一条所谓捷径,从某种意义上可以迎合当时的政治与伦理合二为一的思维。作者强调无为又是最高道德范畴,从老子多方揭露、尖锐批判统治者的腐败和阴暗面的力度,可以看出老子宣扬无为的最终目的是努力寻求一个上下有德、君民团结、圣人无积、人民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的和谐社会。解读传统文化的经典著作,既不能局限于字词句读地钻牛角尖,也不能停留于翻译作解的标新立异,更不能迷信于权威评判的一家言说。虽然时下注释《老子》的著说已不下数百种,但于内容和形式上有新的突破的书很少。本书作者用自己独立的感悟引领时人甚至后人在误会澄清的基础上,以译、注结合讨论的过程中接近已逝去数千年的老子的原意。难怪作者在通读《老子》过后明确地指出老子的小国寡民理想并非什么愚民政策的主张和对愚民社会的渴望。虽然无为社会是老子的乌托邦,用社会发展的眼光审视,这是一种寻求大同社会的空想;从老子的思想实际上把握,这可能意味着他情愿为理想国作一些近似历史倒退的思索。用惯了辩证唯物观和历史唯物观思考问题的作者,以一颗平常人的心态,充分肯定了老子不是向君主献计,教他们如何更有效地剥削压迫人民,而是在向往、设计、召唤他那个时代的人可能想象的最美好的社会。 

  平心而论,阅读一种传统文化史上的经典性著作,是一次能够提出或多或少见仁见智的观点的二度创作。赵又春先生写作《我读〈老子〉》,虽是受沈善增先生《还吾老子》的观点所诱导,但不拾人牙慧,他从沈氏新论《老子》是专门写给侯王、君主看的政治哲学书出发,依凭自己的思考方式对《老子》81章一一解说,以求真正的全面的还吾老子”——引领对《老子》还不太熟悉或研究尚欠缺的读者,跟随自己走近最本真的老子思想。作者也曾熟读过堪称当代诠解《老子》的代表作,即陈鼓应先生的《老子今注今译》和任继愈先生的《老子新译》,以及冯友兰先生《中国哲学史》中的有关论述,然而没有承继方家绪馀借题发挥,却是以一份哲学史家的责任与使命张扬自己对老子原意的理解和认定。在他的研究思路中,老子思维的逻辑和我们今人一样,作为思想家与《老子》作为经典学说,不会于同一章节中犯逻辑错误;《老子》使用的语言,是可以通过先秦文献中词语含义和语法规则来理解的。正是基于此,作者的论说虽非完美详尽,但亦理性创新,从书中可见他解读在我国以至世界思想史上品位崇高、价值斐然的《老子》,用上了全部的心力、才力。 

  (《我读〈老子〉》,赵又春著,岳麓书社20066月版

相关信息
没有相关内容
[收藏]     [打印文章] 作者:     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