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教学要凸显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发布时间:2012年05月31日 点击数: 【字体: 查看评论

时间2012529日上午第三、四节

地点:阅览室二楼

中心发言人:梁雪梅

与会人员:

廖建坚、梁雪梅、黄芸、吴善堂、张文娟、邹优芳、敖源、黄国玲

课堂教学要凸显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从教学目标定位和教学效果预期来说,每一堂课都要制定明确的教学目标。基于知识点的目标定位转到基于三唯目标的目标定位;由追求知识的完整性、全面性到更加关注学生的性格、人格的健全;由注重知识能力的培养到更加关注学生的心理需求和精神成长。虽然课程标准和教材教参没有具体规定每一课时的情感目标,但给予了我们老师一个创造性发挥的空间。教师要对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进行具体化改造,针对学生群体中存在的问题来确定具体的可操作的教学目标,我们要让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从高端走向真实,从笼统走向具体。

2.教学内容的取舍来说,一方面,教师必须围绕教学目标,对教材内容进行加工、整理,紧紧抓住教材中的教育点,剪裁内容;另一方面,要联系时事和生活,真正实现教学内容生活化。创设真实的生活情境,让课堂内容真正生活化是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得以有效实现的载体。来源于生活中的体验,学生熟悉、亲切,容易认同,教学内容越接近学生的经验,与学生已有的现实生活联系越紧密,教学就会越有效,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就越容易实现,这就需要我们教师有意识的创造生活化的情境、生活化的氛围,设计生活化的问题,引领学生在观察生活、思考人生中感悟。

但在对教学内容进行取舍时要注意避免迷失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遴选什么内容进入课堂,要把握其意义和价值。

3.从教学形式的选择来说,我们倡导体验式教学。就是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习、体验、感悟,在获得充分感性积累的基础上去认同、内化观点,提高能力,进而提高觉悟。因为社会主流的价值标准向个体价值观念的转化是一个矛盾转化的过程。矛盾的转化是通过组织活动激起学生内心情感体验来完成的。学生在活动中需要作出价值判断时,才能获得内心体验,逐步体验和掌握社会主流价值观念准则、道德准则和社会关系准则。这是提高价值判断能力的过程,也是解决矛盾的过程。

当然,我们还要力求适应学生的发展需要,做到教学环节灵活多样,形式多变。凸显课堂教学的生动、鲜活、有趣、实用的特征。

4.从教学策略的确定来说,要注重“启情激情生情加情”的统一策划。既要设计新颖别致的情景启动激发学生的情感,又要通过及时的正确的评价,增强学生的情感、巩固他的价值取向。

教学过程要让学生作充分的展示、交流,在完成一堂课后还要做总结反思,还要布置学生预习下一节课的内容和问题。

5.从教学评价的角度来说,要特别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达成情况。

情感态度考核较之于认知考核,其难度要大几倍。因为一方面作为人的意识深层部分——思想是难以直接量度的;另方面情感态度的形成与发展本身具有复杂性、长期性和反复性。如何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情感态度考核方案,需要教研部门和一线老师的共同努力。

我们要探索建立情感态度价值观教学的评价机制,在评价机制中有效地体现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的考察,将外在的评价压力转化为内在动力,最终会有效实现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的教学。

 

相关信息
没有相关内容
[收藏]     [打印文章] 作者:     来源: